崇祯皇帝應該有後代存留于世。
一,李自成對于明室的待遇也非常寬大。在未入北京前,明朝衆藩王歸順者多受封。
在入北京後,崇祯皇帝與周皇後也得到禮殡,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煥、定王朱慈炯也并未遭殺戮。當他入宮時,看見長會主被崇祯砍得半死,悶倒在地,還曾歎息說道:
" 上太忍,令扶還本宮調理" 《甲申傳信錄》。
這就說明,農民起義軍并沒有惡待崇祯皇帝之子女。而真正殺害這些存留的王子公主們的是清朝的權勢者,他們才是殺害崇祯皇帝後代的真兇。
二,崇祯死後留有三個兒子
有封号的公主已經被自己的父親殘害了,崇祯皇帝殺死一個,殺傷一個。至于長公主的結局,在那個戰争和勢力逐角的亂世裡,誰都不知道。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李自成沒有傷害崇祯皇帝的女兒。
明朝的崇祯皇帝共有7個兒子,有4子夭亡。這其中就有田弘遇的女兒田貴妃所生的兒子。田貴妃的兒子死後,田貴妃憂郁而死了。田貴妃葬入天壽山,之後大概有兩年的時間,崇祯皇帝和周皇後占了她的墓,因為崇祯皇帝生前還沒有來得及造陵墓。這實在是具有諷刺意義。
崇祯皇帝的其他三個兒子夭折,就不說了。存留在那個險惡世界裡面的尚有三個嫡長子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五子永王朱慈煥。
三,城破,逃亡,被出賣,再被農民俘虜
1644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的頭天晚上,崇祯皇帝安排三個兒子分頭逃出皇宮,自找活路。由于身邊的人為了活命,就把他們出賣給農民起義軍,兄弟三個被李自成抓獲。
李自成在李岩的建議下,為了收攏民心,隻是将他們關在軍中,沒有将他們殺害。同年4月21日,李自成布置劉宗敏出征山海關,劉宗敏不去,李自成帶着太子及二王出征山海關,企圖以此招降吳三桂。李自成遭到吳三桂和後金軍隊的猛烈攻擊,無暇顧及崇祯太子和兩個崇祯王子。激戰正酣時,在吳三桂喚來清軍,在這兩股勢力的強大打擊下,李自成大敗,太子及永定二王在亂軍中逃跑了。
他們當然不會到吳三桂或者敵人後金的大營裡去,更不會再投李自成軍中來。于是,他們消失不見了。
四,太子不聰明,居然回了北京皇宮,被清朝所害
清朝編著的《明史》中提到崇祯太子時曾交代道,
“賊獲太子,僞封宋王。及賊敗西走,太子不知所終。”
太子逃走了。他能走遠嗎,有權勢的都是他們天家的敵人。他在混亂中,一般的明朝遺民不會殺他,相反會讓他活下來,利用他,以他都名聲反清複明。
據說在李自成戰敗西逃後,崇祯太子前往在京城的外公周奎家中求見長公主,而長公主哭着不敢相認,她不敢認呐。
周奎思前顧後,擔心外孫的到來他們一家會受到牽連,就将此事報告給了後金官吏。清朝廷派原來明朝皇宮中的宦官、妃嫔和宮女前去辨認,他們都說是真太子。
這對清楚來說,對于打着替明朝複仇旗号入關的滿族統治者來說,如果承認太子身份,那麼他們入關的努力又有什麼意義?如果殺了崇祯太子,就會激發明朝官吏和民衆的巨大反抗。這個時候多爾衮說太子為假,真正的太子還沒有找到 。如果他們就把真太子當作假太子殺了,無論如何,對清朝都會有利。
但是,表面文章必須做夠。為了證明崇祯太子是假的。清朝官吏認為先前去認太子的那那些人就沒有必要活下去了,因為他們知道的不應該知道的事情,就把那些人殺了。他們安排了另外一批宮女,太監、太子太傅朱國诏前去辨認,這些人為了保住性命,也說這個太子是他人冒充的。太子太傅都說太子是假的,這就很有說服力了。為了進一步把事情坐實,多爾衮找來一年輕女子自稱崇祯皇帝的袁貴妃,袁貴妃說她看見過真太子有四顆虎牙,腳底下有顆黑痣。而這位“太子”沒有,顯然是假的。有了這些權威的論證,清廷“認為崇祯太子”是假的,必須提真正的太子證正名,所以将此太子收監,并在當年冬天處斬。
其實,這個太子實在是自投羅網,他如果聰明一點,也不應該把自己暴露出來。即使是他外公周奎這個鐵公雞,他早就該知道是個什麼人。太子父親崇祯皇帝為了保住大明朝,希望大臣們出錢助饷,周皇後把自己的錢都拿出來了,周奎假有萬金卻一毛不拔。這個外孫顯然不夠聰明,他是找錯了門,自己把自己送上去,讓人家逮住了,誤了卿卿性命。
當然,太子要在那個環境裡活下來,機會實在太渺茫了。他外公不出賣他,他露了行蹤也會被清朝官吏除之而後快的。
五,二王的結局 :淪落江湖宿命難違
01,永王朱慈煥原為崇祯皇帝第四子,中原人痛恨清朝上層的罪惡屠殺,所以反清複明人士就接用他的旗号抗清。
在康熙初年,福建人蔡寅自稱朱三太子,聯絡海上抗清組織,打出複明旗号;還有一個叫做楊起隆的,也自号朱三太子,準備在北京發動起事,不料被發覺剿滅。其他借明朝遺留王子為旗号反清的就數不過來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煥輾轉流落河南、安徽、浙江等省,最後在山東汶上縣隐姓埋名,在私塾充當教書先生。
朱慈煥流落民間,希望安然度過自己的餘生了。但是意外就在1706年發生了,有一個叫做念一的和尚,打聽到了朱慈煥尚在人世,就打着他的旗号在大岚山起事。朱慈煥聞訊大驚,急忙逃亡。兩年後,75歲的朱慈煥被捕。在審問時,朱慈煥說道:我數十年來改名易姓,隻希望躲避災禍,如今都75歲了,須發皆白,三藩之亂時尚且沒有去造反,更何況是現在呢?但凡造反必占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這其中有一件事我做過嗎?
官員覺得有理,便将結果呈報康熙。面對這個燙手山芋,康熙并不是一個有包容心的皇帝,他繼承了多爾衮坑明朝太子的伎倆,說他冒充朱三太子,于是一家全部被害。
02,與兩位兄弟先後被清廷殺戮相比,定王朱慈炯的結局相對安定一點。
朱慈炯從北京逃脫後,輾轉遇到東林黨人士鄒元标之子鄒之麟,在其掩護下,朱慈炯來到貴州遵義,化名鄒啟貴。之後,鄒之麟返回原籍江西。鄒啟貴落地生根。他的後代一個接一個地在遵義巷口鎮苦竹垭村發展起來。據後來的鄒氏族人的原始族譜記載,印證了世代相傳鄒家是明朝皇室後代的說法。
但是在族譜背面書寫有:鄒氏:“天璜世胄,王迹家聲”值得懷疑,如果這本族譜被清朝發現,這八個字足以滅族。所以說寫下這幾個字,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麼?
但是,這樣修族譜是什麼時候修的,恐怕是在清朝滅亡後吧?
無論如何,這個草野王子的存在,還是替崇祯皇帝留下了一支血脈,處于對明朝的悲哀,希望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