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

盧溝橋

中國北京市境内橋梁
盧溝橋(LugouBridge),亦稱蘆溝橋,位于北京市豐台區永定河,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古老的石造聯拱橋。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盧溝橋始建;1961年盧溝橋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 中文名:盧溝橋
  • 外文名:Lugou Bridge
  • 地理位置:中國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城南街77号
  • 開放時間:08:00-17:00
  • 始建時間:1189年
  • 投用時間:1192年
  • 類 型:聯拱石橋
  • 長 度:266.5 m
  • 寬 度:7.5 m

建設曆程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決定修建盧溝橋。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盧溝橋始建。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盧溝橋建成。金章宗定名“廣利”,因跨蘆溝河(即永定河),改名為蘆溝橋。

元延祐四年(1317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盧溝橋修過街塔。

明代自永樂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明永樂十年(1412年)對橋進行了一次修繕,修繕什麼未記清楚,但從記載上看不是大修。

《明會要》:“永樂十年七月,盧溝河水漲,壞橋及堤,下令工部修築。”明正統九年(1444年),盧溝橋重修。《明一統志》:“(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統九年重修。”

明弘治三年(1490年),修盧溝橋完工。《明實錄》:“弘治三年五月,修築盧溝橋成。比者營先帝山陵所役軍匠至四萬人,此役較之山陵不及三分之一。”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對盧溝橋複修繕,但未修完就停工了。《明實錄》:“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甲子,诏止盧溝橋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修盧溝橋,工程大小和修什麼未載。

《明實錄》:“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壬戌,盧溝橋工完。”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修盧溝橋一次。這一次工程緊繼上年工程,可能是返工或補作工程。

《明實錄》:“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卯,修盧溝橋。”

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盧溝橋成。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盧溝橋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書“盧溝曉月”四字刻碑立于橋頭。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殡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隻好将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椁。事後,又将石欄照原樣恢複。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全面抗戰的起點。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下旬,連日大雨,永定河大水,沖倒盧溝橋石欄,橋面過水,盧溝橋右岸1.5千米處決口。

1967年盧溝橋橋面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望柱被更換了91根,柱頭的獅子也重新雕刻。同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

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

1988年9月3日,一個霹雷将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杆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

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2017年7月17日,盧溝橋石獅子建數字檔案,全景呈現盧溝橋。

橋梁位置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盧溝橋橋面略呈弧形,兩端較低,中間隆起。橋墩、拱券以及望柱、欄闆、抱鼓石、華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築,而橋面卻是用天然花崗君巨大條石鋪設的。

盧溝橋橋下河床鋪設幾米厚的鵝卵石和石英砂,整個橋體砌築其上十分堅實穩固。橋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為上遊,是進水面,砌築分水尖,狀若船頭,長4.5-5.2米,約占橋墩四分之一。在每個分水尖的前端,各裝有一根三角鑄鐵,邊寬26厘米,銳角向外,以減輕洪流和冰塊沖擊,保護分水尖的穩定。在分水尖上面,又蓋了六層分水石闆,稱風凰台,下兩層挑出,以上各層逐次收進,高1.83米,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穩定性,對橋墩的承載壓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盧溝橋橋墩南面順水,砌作流線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減輕洪流對券洞的壓力。橋面的大理石護欄,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塊欄闆交替組成的。南側望柱141根,欄闆140塊;北側望柱140根,欄闆1.39塊。

盧溝橋望柱和欄闆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圖案,望柱項端各雕有一頭大石獅,在其頭上、足下或胸前背後又雕有一些小石獅。橋兩端作為抱鼓石用的,東端是兩頭大石獅,西端是兩頭大石象,身軀碩大,憨态可掬。在頂欄石獅、石象之外,各豎華表一個,高4.65米,下設八角須彌座,上穿雲闆石,蓮座圓盤之上雕有一頭石獅,迎向橋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

盧溝橋東端北側立有乾隆禦筆“盧溝曉月”碑,及碑亭。

康熙皇帝重修盧溝橋碑立于碑亭之外。乾隆皇帝重修盧溝橋碑立于橋西端北側。

設計參數

盧溝橋全長266.5米(橋身213.5米,兩端雁翅各26.6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身總寬9.3米(含地袱、仰天和欄杆),橋面寬7.5米。有橋墩10座,共11個橋孔,全以白石建造。橋身、拱、橋墩以腰鐵牢固,橋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裝三角鐵柱,稱“斬淩劍”,以抗禦洪水和春冰。東西兩端拱券各11.5米,中間拱券13.42米。中心主橋孔跨度21.6米,餘孔漸收,近岸孔跨度約16米。

兩側橋欄有石雕欄闆279塊,望柱共281根,南側有望柱140根,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闆,欄高約0.85米。每根柱頭均雕有大石獅,共281個,大獅身上有小獅198個,頂欄上2個,華表上4個,大小總計485隻。橋兩端東有石獅,西為石象,緊抵橋頭望柱。

建設成果

由巨大花崗條石鋪設

盧溝橋橋面略呈弧形,兩端較低,中間隆起,用天然花崗巨大條石鋪設的。橋下河床鋪設幾米厚的鵝卵石和石英砂,整個橋體砌築其上十分堅實穩固。

縱聯式實腹砌築法砌築的拱卷

盧溝橋的半圓拱券采用縱聯式實腹砌築法,使11個拱券聯成一體。拱券龍門石上,2019年依然保留有中間三個被稱作虬蠖的拱頂龍頭,雕工十分精美。拱券石塊之間都用鐵銅子或鐵件聯結加固,橋墩内部也都用鐵活上下拉聯,橋腳以鐵柱穿石,俾使千載永固。這在中國大石橋建築史上也是罕見的。

文化特色

盧溝曉月碑亭

古時,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明月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所以“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1698年重修時,康熙帝下令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的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帝親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雕刻石獅子

盧溝橋橋面兩旁有石欄杆,欄杆望柱頭上雕刻着石獅子,橋頭立有石制華表。石欄杆共有279個,南面為139個。欄闆平均高度約85厘米,斷面呈現下大上小的形狀,底厚約23-30厘米,頂端厚約20-25厘米,收分表現較為明顯。欄闆内部涵蓋了立枋、瘿項等幾部分。尋杖呈八邊形,但去掉了四角,瘿項部分并非镂空,隐約展示出瓶形,造型粗壯,同明清時期的寶瓶風格有着較大差異。花紋大多為雲頭圖案,表現出簡約的特點,體現出《營造法式》石欄杆的“雲拱”之味。裙闆部分的構件囊括了上枋及裝闆等,同明清時期石欄闆風格相像,不過整體扁平化特點明顯,中部未設置立枋。另外就是部分暗紅色砂石,雕刻有寶瓶荷葉,風化程度尚可,推測為康乾時代所做;最後是某些較新的石質,雕刻不夠精細,推測制作時期約為晚清至解放前。因其數多,且小獅子多雕于隐蔽處,故明代即有“盧溝橋的獅子一數不清”的歇後語。

金元時期的石獅身軀比較瘦長,獅子頭比例特别大,顯得腦袋大,面部較窄,嘴巴上翹,下巴不豐滿,嘴部微微張開,但總體上雕刻的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一種假的張開。腿也特别短,前腿上還有些鱗狀的盔甲紋。頭上卷毛不甚高凸,全神貫注,頸部系帶飄逸。頭前挂一個小鈴。這些都是金元時期獅子的特征。

明代的石獅身軀稍微粗短,或足踏繡球,或足踏小獅,或身上有小獅。獅子嘴部張開,舌頭向上舔着,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清代的石獅突胸張嘴,雕刻細膩,身上間有小獅,頸下有一寬大的系帶,卷毛非常高凸。雕刻的紋路比較深,神情的表現主要在臉部,眼睛拉長,眯縫着眼。這時候的獅子應該說不像以前那麼兇猛。雕工精細,身上的花紋包括鈴铛上的花紋都刻得相當細。

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的石獅外表甚新,雕刻比較粗陋,獅子後頭卷發變大了,以前都是九圈十圈,現在就一圈兩圈。獅嘴、鼻子、眼睛不刻那麼深了,明顯很随意的,沒有什麼比例。所用石質顔色不。這些雕刻上的變化,反映出這個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方面處于動蕩和蕭條之中。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盧溝橋的石獅子進行了多次大修或翻修。但是在修繕時沒有按照原來的數據去翻刻。石料選擇的标準也不同,有好有壞,參差不齊。總體來說,盧溝橋上的501個石獅子曆經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的修補,融彙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征,成為一座自金代以來曆朝石雕藝術的博物館。

文化作品

明代畫家王绂所畫的《盧溝曉月圖》

詩詞作品

《乾隆詠盧溝橋二首》

滑芴新波泛薄陵,春山蒼郁有雲興。

天邊詩境盧溝道,半拂吟邊憶我曾。

憑欄曆曆好時光,麥垅才青柳欲黃。

隻有幽懷同渴壤,幾時一倒沃天漿。

《餘幼孜詠盧溝橋》

盧溝夭嬌出桑乾,月照河流下石灘,

茆屋雞聲斜漢曙,沙汀雁叫早霜寒。

水光漠漠山煙白,野色搖搖塞草殘。

千古長橋枕南北,憶曾題桂倚闌幹。

《陳孚詠盧溝橋》

長橋彎彎飲海鲸,河水不濺冰峥嵘。

遠雞數聲燈火沓,殘蟾猶映長庚橫。

道上征東铎聲急,霜花如錢馬鬃濕。

忽驚沙際金影搖,白鷗飛下黃蘆立。

《楊榮詠盧溝橋》

河聲流月滿聲殘,咫尺西山霧裡看。

遠樹依稀雲影淡,疏星寥落曙光寒。

曆史典故

民國26年(1937年)7月6日,日軍在盧溝橋演習,謊稱丢一士兵,要求進宛平城搜査,遭到軍政單位拒絕。7月7日,日本對華侵略軍炮轟盧溝橋、宛平城,中國駐軍奮起還擊,掀起了全民抗日的序幕。7月8日,日軍兩度炮擊盧溝橋,中國軍民60多人犧牲,200多人受傷。

主題活動

2017年為了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周年,盧溝橋景區首次推出了《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珍藏版門票》。同年7月8日上午,第31屆盧溝橋醒獅越野跑活動在北京園博園舉行。

2018年7月7日19時,“江河銘記”——全民族抗戰爆發81周年首都各界群衆紀念活動在豐台區盧溝橋橋頭舉辦。

旅遊資源

盧溝橋曆史博物館:盧溝橋曆史博物館展覽包括曆史之橋、科學之橋、藝術之橋、文化之橋、英雄之橋五部分,全面展現了盧溝橋的曆史和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紀念館:1987年7月6日,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紀念館在北京盧溝橋畔落成,鄧小平題寫館名。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紀念館周邊是以明清風格為主體的仿古建築,正前方為修繕改造一新的和平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着象征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高達14米的國旗杆豎立在廣場北側。

保護措施

1961年,盧溝橋和相鄰的宛平縣城一起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曆史文物修複委員會成立,目的在于恢複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複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将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

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2022年12月1日消息,盧溝橋(宛平城)文物保護規劃已形成初步成果,市文物局正在組織專家論證,并指導編制單位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同時完成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核定。

價值意義

作為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和全民族抗戰爆發地,盧溝橋不僅是豐台區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活動紀念地。(《北京晚報》評)

2021年12月24日,盧溝橋被确定為北京首批市級黨員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之一。

上一篇: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下一篇:白楊禮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